top of page

九龍中、西醫院服務嚴重不足,預算案未有著墨,四議員聯手促政府規劃新醫院

2023年3月2日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於上月22日公布,當中就提到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在醫療衞生服務之上,單是本個財政年度預算就高達1,044億元,佔政府經常性開支19%。本港醫療開支持續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但實際服務是否得到應有的提升卻值得商榷。

醫院服務方面,部份地區仍然面對服務不足的問題,例如黃大仙區是全港鮮有沒有本區公營急症醫院服務的地段,而其位處的九龍中聯網雖屬「超級聯網」 (有伊利沙伯及廣華兩所龍頭醫院),但部份專科輪候時間仍然冠絕各區。另外,油尖旺一帶雖有廣華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提供服務,但由於伊利沙伯醫院服務將全面轉移至2025年落成的啟德醫院,當區市民普遍擔心區內醫療服務會進一步受壓。就此,立法會議員李慧琼、鄭泳舜、陳凱欣及林哲玄今日舉行聯合記者會,並聯同九龍中、西兩區多位區議員及社區幹事,講述兩區所面對的實際情況,並促請政府當局必須正視各區由來已久的醫療問題,除了保留現有伊利沙伯醫院作醫療用途,亦應盡快在九龍中規劃一所全新的全科急症醫院,以應付區內持續上升的醫療服務需求。

九龍中直選議員李慧琼表示,現時黃大仙區內有三間醫院,分別為聖母醫院、佛教醫院及黃大仙醫院,前兩者均為社區醫院,後者則為延續護理醫院,性質大致相同。而整個黃大仙區居住超過40萬人口,區內連一間急症醫院也沒有。對於黃大仙區的居民,尤其是對長者、長期病患者這類高風險的病者來說,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本區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極長,無論眼科新症、骨科新症、內科新症以至外科新症,輪候時間都接近或超過兩年,不能接受。為了完善黃大仙區的醫療服務網絡,我們團隊在十多年前已提出要把聖母醫院提升為區域醫院,並增設急症室,但當局一直未有接納。及至新一屆政府的《施政報告》及預算案先後公佈,仍未有片言隻字回應居民訴求,令人十分失望。我們認為,既然當局已錯失了在聖母醫院重建期間增設急症室服務的契機,亡羊補牢下,必須盡快規劃興建一間急症全科醫院,以滿足黃大仙區以至整個九龍中、西醫院服務的醫療需求。

九龍西直選議員鄭泳舜則指出,九中與九西長者人口也在急速增長,到2029年,各區長者人口增長達三至五成,特別以九龍城及油尖旺為甚。目前最令九龍西居民擔憂的,是當啟德新急症醫院將於2025年竣工,屆時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全科等醫院服務將遷移到急症醫院,居民頓時失去了一所具有急症服務的全科醫院。即使廣華完成重建後,都只能增加500張病床至1600張病床,不及伊院原先接近2000張病床。另外,居民使用急症室服務方面,一旦廣華醫院爆滿,特別是油尖旺居民不會跨區前往啟德的急症醫院,這無疑只會對廣華及明愛急症服務構成壓力。故此,我們建議在京士柏原址用地,保留一個附有急症的全科醫院服務,這是地區長期的訴求,非常清晰。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凱欣補充,醫療服務不是「數字遊戲」及「劃區遊戲」,服務不足的問題,不可能單靠聯網間的服務調配來解決。她進一步指出,翻查數據得悉,九龍中及九龍西兩個聯網在2012年到2021年9年間的普通科病床數目由8100多張增至8900多張,升幅不足一成;然而,同期的長者人口數目則由37萬大幅增至50萬,升幅高達35.1%,服務增長明顯落後於需求增長。陳凱欣又指,已有具體計劃的新醫院包括中醫醫院及洪水橋醫院均並非座落於九龍中及九龍西聯網,促請政府正視兩個聯網的服務需求,除了認真推動基層醫療服務外,亦應盡早在區內規劃新醫院,避免醫療服務進一步倒退。

來自醫療界的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伊利沙伯醫院服務遷移後,依然應該全數用作醫療用途。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增加,市民對醫院和專科醫療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此處屬於九龍中部,有地鐵和小巴直達醫院,就近也有不同路線的巴士站,市民就醫相當方便。該幅用地繼續用做醫療用途,整個九龍的市民皆可受惠,亦有利於縮短公立醫療服務輪候時間,提升服務水平和訓練效率,是個多贏的方案。

李慧琼最後補充,政府不能對九龍中、西兩區的公營醫療服務困局視而不見,今次聯同其餘三位議員,主要希望向當局提出兩個重點訴求,第一是希望醫管局盡一切努力保留現有伊利沙伯醫院作醫療用途 ; 第二是盡快在九龍中規劃一所全新的全科急症醫院。李慧琼又表示,往後會繼續聯同幾位議員及各區的區議員,積極向醫管局及醫務衞生局表達意見,爭取當局回應九龍中、西區市民的迫切訴求。


傳媒查詢: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6360 6180)

立法會議員鄭泳舜(6373 1979)

立法會議員林哲玄(5978 7438)

立法會議員李慧琼(9457 985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