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本港輔導專業發展,倡議設立「認證輔導師」制度及其專業正名與規範化
- 民建聯
- 1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57分钟前
2025年5月7日
政府推出「情緒通」18111熱線截至去年9月接獲約9.2萬宗來電,香港市民精神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民建聯郭玲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聯同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舉辦「提升精神健康 推動輔導專業發展發布會」,正名「輔導師」名稱,推動其角色支持專業發展及提倡優化校園心理健康支援等。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現時本港學童自殺、照顧者情緒問題、教師工作壓力等數字創新高,政府雖推出多項支援心理及精神健康政策措施,但仍然缺乏後續跟進及支援服務工作。他建議要善用社會資源,本港現時有成熟的輔導專業人力資源,有逾萬位的輔導師,不應浪費可提供精神健康專業服務的本地人才,輔導師具備國際性訓練模式,可確立相關專業制度和專業資格,促使配合社會需要。
民建聯九龍西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在地區服務時,發現劏房住戶壓力較大,我們以解決其生活壓力為主,但深層次情緒支援服務較為缺乏。他續說,善用輔導師相互配合提供深層次支援服務,例如關愛隊、地區康健中心等,相信能有更好合作空間。
民建聯教育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郭玲麗表示,從教育層面,學童自殺成因包括學業壓力、受欺凌等問題,他們不能獨自面對該問題導致悲劇,更有不少學校反映校內支援輔導服務不足夠。她強調,輔導師能為有需要學生作個別支援服務,建議在學校設立專職專教「輔導師崗位」,配合簡化版三層應急機制,為配合學生成長需要,提供深層次支援服務。她續指,市民對輔導一詞產生誤會,例如功課輔導員,故此將會與政府部門進行會議,討論統一「輔導師」中文名稱,以區分專業和非專業資格。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長崔日雄教授表示,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聯同本地各大學輔導學碩士學位課程主任,提出四項倡議,以推進輔導專業在香港的公眾認許與自律規範,包括統一專業職稱、確立其專業領域、以及設立與國際專業標準接軌的法定註冊制度,保障公眾利益,持續提升輔導服務的質素和專業發展。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註冊心理學家黃蔚澄教授表示,社工與輔導師作系統性互相配合,相信能在不同層面提升市民心理質素,從而達至自我實現。他又說,根據香港開心指數顯示,港人整體開心指數評分較低,故此心理質素及情緒健康也應受到重視,建議社工與輔導師互相協作,為家長、教師和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魏素樺博士呼籲,各界協力填補輔導支援服務的空隙,現時本港輔導師課程涵蓋家庭輔導訓練,家長與孩子的精神健康息息相關,能支援和提升家庭關係。她續說,有情緒問題的孩子離開院舍後,欠缺支援服務導致情況惡化,因此善用輔導師在家中提供支援服務,為有需要孩子提供適切支援。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馮麗姝教授表示,社工能負責外在支援配套,例如提供不同的社會資源,而輔導師能從內在支援發揮個人能力和長處,加強有需要人士的抗疫力,因此兩者合作將會有更好發展空間。
出席嘉賓: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郭玲麗、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長崔日雄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蔚澄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馮麗姝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魏素樺博士、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羅頴嘉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崔子揚副教授、宏恩基督教學院教育及心理學院副教授兼系主任黃葉仲萍博士、全康澄心基金資深心理輔導師胡可兒博士。

傳媒聯絡: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 5541 8128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長崔日雄教授 2334717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