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全港破損路面大搜查」發現逾五百個路陷黑點,建議政府善用科技監察及使用更優質耐用物料
- 民建聯
- 17小时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年9月12日

近來本港雨水充沛,大雨使路面較易出現明顯下陷等情況,路面破損不僅影響市容,更危及市民出行安全。民建聯行動及宣傳委員會於8月份在全港各區進行「全港破損路面大搜查」,今日早上由民建聯副主席兼港島西立法會議員陳學鋒、中西區支部主席兼區議員楊學明、中西區區議員楊開永、施永泰、劉天正、張嘉恩,於西營盤向傳媒公布首階段「路面陷阱」數據及建議。

民建聯副主席陳學鋒表示,中西區支部一直有就路陷問題進行調查及跟進。鑑於近日惡劣天氣頻繁,不少市民均反映路陷處處,因此民建聯將有關調查擴展至18區,於8月19日至9月3日首階段收集逾五百個路陷地點,行車路及行人路的破損佔比分別為48%及52%。主要路陷問題出現於行人路的地磚、瀝青面破損、行車路凹陷、沙井蓋邊破損等。
中西區區議員楊開永、施永泰、張嘉恩向傳媒展示部份從各區收集所得的路陷圖片,楊開永補充,今年9月3日更接獲區內一名居民因路經破損路面,導致腳步受傷需要入院縫針治療。
民建聯副主席陳學鋒表示,根據政府文件,路政署每年平均接獲約三十宗市民因路面破損導致受傷索償的個案,情況絕不理想。民建聯建議路政署應盡快全面使用激光掃描路面三維影像的路面狀況評估系統,即是利用配備激光掃描設備及全球衛星定位技術的檢測車,以正常車速在行車路上行駛,自動識別並準確記錄路面上各種類型的缺陷;在維修或重鋪車流較高的破損路面時,積極考慮改動相關渠蓋或沙井蓋位置,如遷移至就近行人路旁邊;及考慮民建聯做法,定期推行全民監察路面「黑點」。

民建聯中西區支部主席兼區議員楊學明續建議路政署於人流車流使用量較高路面,選用較耐用、耐高温,以及透水性高的瀝清物料;在颱風及暴雨後訂定巡查機制,檢測各區路面損毁情況,盡量做到一日內完成維修。
最後,民建聯中西區區議員劉天正表示,聯盟將持續進行「全港破損路面大搜查」,如市民遇到「路見不平」,請立即向各支部或議員反映,民建聯團隊定必相助,確保市民出行不再「步步驚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