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會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 加強防治兒童及青少年網絡成癮

2021.09.15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下稱本會)一直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問題,並於今天聯同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葛珮帆及陳恒鑌會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要求加強防治兒童及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問題,讓他們遠離沉迷上網的陷阱。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產品普及,近年手機遊戲大行其道,未成年玩家成癮的情況愈趨嚴重。根據東華三院心瑜軒的資料顯示,過去三年,該會共接獲1579宗因網絡成癮問題的求助,大部分都牽涉沉迷手機遊戲,主要為29歲或以下,當中12至17歲佔整體的72%,反映網絡成癮有年輕化的趨勢,我們對此深表憂慮。


​為了解學生在疫情期間玩手機遊戲(簡稱手遊)的情況,本會在今年五月訪問了812名中小學家長,當中87%(708名)受訪家長的子女有玩手遊的習慣。調查發現,在疫情停課期間,超過九成半(96.8%)的中小學生多了時間玩手遊,其中每天花5小時以上達23.6%,凌晨之後睡覺有24.7%。逾兩成(20.1%)受訪家長子女透過課金購買虛擬商品,花$500以上課金佔25.4%,其中最高花費達$5000以上,情況不容忽視。


​調查中,最多受訪家長擔心子女玩手遊對健康及生活造成影響。本會過去曾接獲家長求助,表示子女因沉迷手遊而缺乏參與社交的動力,並出現焦慮及失眠等徵狀。事實上,沉迷打機或上網已逐漸成為精神病態,對個人、健康、學業、工作,家庭及社交生活都造成負面影響,過去亦有青少年不眠不休打機猝死的個案發生,情況值得關注。


另外,過度使用網絡亦有機會演變為成癮問題,除打機外,若在網上參與賭博、購物或瀏覽色情網站,更有可能引致其他成癮問題,例如:病態賭博、性成癮等問題。最令人擔心的是,成癮者往往已沉溺網上活動當中,難以自拔。


面對網絡成癮年輕化的趨勢,做好預防、及早識別及介入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認為需要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各學校、家庭及社福機構等齊心協力才能防治網絡成癮的問題,建議如下:

(1) 增撥資源,加強預防及治療成癮的支援,資助更多社福機構開設成預防及成癮治療的服務,並特別處理網絡成癮的問題,透過跨專業的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等,為成癮者提供一站式的治療服務,包括精神狀況評估、輔導、心理及藥物治療等。


(2) 要求局方和學校加強宣傳教育,透過在社區及學校推廣教育活動,預防及改善兒童及青少年沉迷上網的問題,推廣公眾認識和關注沉迷上網帶來的禍害,並強化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我保護和對網絡世界的安全意識,以及教育和改善他們上網的行為及態度,希望藉此建構一個善用手機的文化及正確的價值觀。


(3) 兒童及青少年透過手遊或上網可以獲得認同和成就感,因此,學校應多舉辦興趣班及正向活動,如戶外體驗、歷奇訓練等活動,藉此發掘學生潛能、學習人際關係、建立自信和強化意志,以加強建立學生的正面思維和增加自信心,擺脫對網絡的依賴。同時,應加強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質素及抗逆能力,避免學生藉沉迷上網或打機來逃避學業及生活上的壓力。


(4) 建議研究在學校增加輔導專職人員,並加強為教師、社工提供相關培訓,以協助及轉介有沉迷上網問題的學生接受所需的輔導或專業服務。


(5) 建議教育局把「上網成癮」問題納入「健康校園政策」的重點,讓學生儘早獲得有關預防教育,灌輸安全及正確使用互聯網的知識,協助他們識別導致成癮行為的風險因素,以及在有需要時為學生提供適切的輔導及支援。


(6) 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和家庭關係及管教方式有密切關係,建議學校提供更多家長教育,讓家長認識預防子女沉迷上網的方法,教導家長留意子女的上網習慣,並且要多關心子女及與子女溝通,讓兒童及青少年遠離網絡成癮的陷阱。


(7) 增撥資源,鼓勵更多兒童及青少年綜合服務機構或家庭服務中心為沉迷上網及手機遊戲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服務,包括增加支援熱線、提供諮詢、輔導及轉介服務。除此之外,服務機構也可以協助家長處理子女上網問題、改善父母與子女關係等支援活動。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表示,會考慮把「上網成癮」 納入「健康校園政策」的工作重點,並會調配資源,加強公眾宣傳教育及輔導服務、增加家長教育及舉辦正向活動,並加強「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透過專業醫護人員、教師和學校社工組成跨專業團隊,在學校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服務。


​另外,本會會與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共同推廣「陪我講」“Shall We Talk",希望透過此社交媒體平台,向公眾傳遞有關精神健康的正面信息。我們亦會響應及支持該會發起的 Talk Friday計劃,鼓勵大眾抽空放下手機,好好享受無手機聚餐及聊天。

 
 

新聞聯絡: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 胡健民 (9335 0863)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鄭泳舜 (6373 1979)



bottom of page